“撕拉片”本来是一种胶片相纸,全称叫 即时成像胶片(Polaroid peel-apart film)。这种相纸需要在拍摄后把底片和相纸分开“撕拉”,才能显影出照片,因此被称为“撕拉片”。
在网络语境里,“撕拉片”逐渐被年轻人调侃为一种小众但昂贵的潮流爱好,因为这种胶片停产多年,价格一路飙升,甚至被称为 “纸片茅台”。
梗的来源
“撕拉片”最初的爆红,和复古摄影风潮有很大关系。
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越来越多明星和博主晒出用撕拉片拍的照片,质感独特、色彩复古,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年代感与艺术感。
但与此同时,网友发现:
一盒十张的撕拉片要卖到上千元;
拍废一张就等于“撕掉一杯星巴克”;
甚至有人说:“拍照时手抖一下,能听到钱包碎裂的声音。”
这种“拍不起但很酷”的反差,让“撕拉片”成为一个全民调侃的网络梗。
应用和使用
“撕拉片”梗主要有两种应用场景:
文艺与炫耀
年轻人把“撕拉片”当成一种身份标签,晒出照片时会特意标注:“撕拉片出品”。这种照片往往自带复古滤镜感,看起来比普通数码照片更有格调。自嘲与吐槽
更多网友则用“撕拉片”来表达消费焦虑:“我连拍身份证都怕失败,更别说撕拉片了。”
“这玩意儿不是拍照,是烧钱现场。”
“真正的穷人只能用手机开个滤镜:撕拉片风。”
幽默化演绎
“撕拉片”因为价格贵、稀缺、又带点文艺气质,很容易被网友改编成各种段子:
表情包:一张 A4 白纸,配字“撕拉片,价值 500”;
段子:
“拍一张撕拉片的心情,和开盲盒一样刺激。”
“有人拍婚纱照用撕拉片,婚还没结,先掏空一个月工资。”
类比调侃:
“撕拉片是文艺青年的理财产品。”
“普通人买茅台,文艺青年买撕拉片。”
甚至有网友说:“撕拉片唯一的缺点就是贵,优点是:贵得让人不敢乱拍。”
总结
“撕拉片”既是一种胶片摄影形式,也是一种网络调侃梗。它火起来的原因主要有:
稀缺 + 昂贵,天然自带“话题热度”;
复古质感,迎合了年轻人追求“文艺滤镜”的心理;
高消费带来的反差感,容易被自嘲、调侃。
在今天,“撕拉片”不只是摄影爱好者的珍藏,更成了网络上调侃消费、炫耀文艺身份的一句口头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