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二包括哪些内容
在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网络领域,层二主要指的是数据链路层。这一层主要的功能是在物理层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帧的传输、差错控制以及同步等功能。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数据链路层是OSI模型中的第二层,它位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
主要功能包括将数据包封装成数据帧,以及实现节点间的可靠通信。
在这一层,数据被分割成一个个的数据帧进行传输,每个数据帧包含了发送方的信息以及目的地的地址。
此外,数据链路层还负责处理传输过程中的错误检测和重传等问题。
二、数据链路层的具体功能
在数据链路层中,有几个重要的功能和工作方式:包括差错控制,通过确认和重传机制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流量控制,协调发送和接收速率以避免通信拥塞;以及同步,确保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在正确的时序上进行。
此外,还包括对物理地址的管理,如MAC地址的使用等。
这些功能共同保证了网络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与层二相关的技术实现
在实际技术实现中,层二涉及到很多技术和协议,比如PPP、HDLC等。
这些协议和技术都是为了实现数据链路层的各项功能而设计的。
例如,PPP协议在拨号连接和宽带连接中广泛应用,它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点对点通信方式。
而HDLC则是一种用于同步数据的标准协议,它定义了如何在数据链路层进行数据的封装和传输。
这些技术和协议的选择和应用会根据具体的网络环境和需求而定。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主要功能
在物理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最基本的服务试讲源自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低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
主要作用是加强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的功能,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称为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是之对网络层表现为一条无差错的链路。
功能一:为网络层提供服务。分为无确认无连接服务、有确认无连接服务、有确认面向连接服务。
功能二:链路管理,即连接的建立、维持、释放(用于面向连接的服务)。
功能三:组帧
功能四:流量控制(限制发送方)
功能五:差错控制:(帧错/位错)
形象理解:加入网络层是BOSS,数据链路层就是小秘书,来保障下面传上来的数据正确。
封装成帧:就是在一端数据前后添加首部和尾部,构成一个帧。接收端在收到物理层上交的比特流后,就能根据首部和尾部的标记,识别帧的开始和结束。
首部和尾部包含许多的控制信息,他们的一个重要作用:确定帧的界限。
帧同步:接收方应当能从收到的二进制比特流中区分出帧的起始和终止。
透明传输是指不管所传输的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因此链路层就“看不见”有什么妨碍数据传输的东西。
比特差错:实际的通信链路都不是理想的,比特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差错:1可能会变成0,0也可能会变成1.称为比特差错。
在一段时间内,传输错误的比特占所传输比特综述的比率称为误码率BER(BitErrorRate)。
使用差错检测码来监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比特差错,是数据链路层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待发送的数据后面添加一位奇偶校验位,使整个数据中的1的个数为奇数(奇校验)或偶数(偶校验)。
如果有奇数个位发生误码,则奇偶性发生变化,可以检查出误码。
如果有偶数个位发生误码,则奇偶性不发生变化,不能检查出误码(漏检)。
过程:
检错码只能检测出帧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差错,但不能定位错误,无法纠正错误。
想要纠正传书中的差错,可以使用冗余信息更多的纠错码进行前向纠错。但纠错码的开销比较大,在计算机网络中较少使用。
循环冗余校验CRC有很好的检测能力(漏检率非常低),虽然计算比较复杂,但是呓语用硬件实现,因此广泛用于数据链路层
在计算机网络中通常采用检错重传来纠正传输中的差错,或仅仅是丢弃检测到差错的帧,取决于数据链路层向其上层提供的是可靠传输还是不可靠传输服务。
共享信道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协调多个发送和接收站点对一个共享传输媒体的占用,即媒体接入控制(MediumAccessControl).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