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台是指通过集成企业内外部多源异构数据进行采集、治理、建模、分析及应用的一套机制或平台,旨在优化内部管理、提升业务效率,并实现数据对外合作的价值释放,成为企业数据资产管理的核心中枢。
核心要点如下:
数据采集与整合:数据中台能够收集来自企业内部各个业务系统以及外部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源可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格式(即多源异构数据)。
通过数据集成技术,将这些数据统一整合到数据中台,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打下基础。
数据治理: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数据中台进行数据治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校验、数据标准化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这是数据质量保障的关键环节。
数据建模与分析:基于治理后的数据,数据中台进行数据建模,构建适合企业业务场景的数据模型。随后,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数据服务与应用:数据中台通过建立数据API,为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外部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数据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支持各种业务场景,如市场营销、风险管理、运营优化等,从而推动业务发展和创新。
战略选择和组织形式:数据中台不仅是一种技术平台,还是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和组织形式。
它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构建一套持续将数据转化为资产并服务于业务的机制。
这涉及组织文化、流程优化、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
综上所述,数据中台是企业数据资产管理的核心,通过高效整合、治理、建模、分析及应用数据,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和业务效率的提升,并实现数据资产的价值最大化。
数据中台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对于寻求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而言,要如何管理公司的数据资源,让数据产生价值,有效服务前端业务呢?在2019年,呼声最高的答案无疑是“数据中台”。
一、什么是数据中台?
(一)前台、中台与后台
前台,即指由各类前台系统组成的前端平台。每个前台系统就是一个用户触点,即企业的最终用户直接使用或交互的系统,是企业与最终用户的交点。
后台,即指由后台系统组成的后端平台。每个后台系统一般管理了企业的一类核心资源(数据计算),例如财务系统,产品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仓库物流管理系统等,这类系统构成了企业的后台。
前台与后台就像是两个不同转速的齿轮,前台由于要快速响应前端用户的需求,讲究的是快速创新迭代,所以要求转速越快越好;而后台由于面对的是相对稳定的后端资源,而且系统陈旧复杂,甚至还受到法律法规等相关合规约束,所以往往是稳定至上,越稳定越好,转速也自然是越慢越好。
随着企业务的不断发展,这种“前台后台”的齿轮速率“匹配失衡”的问题就逐步显现出来。
而中台就像是在前台与后台之间添加了一组“变速齿轮”,将前台与后台的速率进行匹配,是前台与后台的桥梁,它为前台而生,易于前台使用,将后台资源顺滑流向用户,响应用户。
(二)“数据中台”的由来
“数据中台”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简单来说,它是指通过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计算、存储、加工,且进行统一标准和口径,以达到对企业的数据资产进行管理及应用为目的的平台。
数据中台把数据统一后,形成标准数据,再进行存储,形成大数据资产层,进而为客户提供高效服务。
“数据中台”的概念是由阿里巴巴于2015年首次提出。
阿里巴巴认为,数据中台是集方法论、工具、组织于一体的“快”、“准”、“全”、“统”、“通”的智能大数据体系。
阿里人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在业务的不断催化滋养下,将自己的技术和业务能力沉淀出一套综合能力平台,具备了对于前台业务变化及创新的快速响应能力。
阿里巴巴中间件首席架构师、《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践》作者钟华表示,在用阿里技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建立数字中台的过程中,第一大挑战是业务、其次才是技术。
所谓业务挑战,就是从业务视角,把共性的业务模块沉淀到共享业务中台,把个性化的业务剥离出去后形成前台,形成“大中台,小前台”的新格局。
阿里巴巴发展数字中台的核心经验是将原有的共享IT部门必须要找到极强的互联网业务作为抓手,把自己变成核心业务部门,才能够真正转型成为企业的共享业务事业部,而不是某种变形的、换汤不换药的共享IT部门,这也就是阿里共享业务事业部所讲的“业务滋养”的概念。
二、企业为何要布局数据中台?
数据中台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企业将琐碎的业务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整合,形成符合企业特征的价值实现通道——即企业的“数字资产”。
在此过程中,数据中台所瞄准的主要问题是提高企业的数据管治能力、提供数据管理工具、提升数据利用效率。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要把能力中心构建起来,光做一个端还不够,需要把这些端打通。
一个“特种兵”没有用处,它真正需要的是把自己的炮火和雷达能力都建立起来。
数据中台最终的目标是让“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将所有的数据汇聚到数据中台来,打通各个业务线的数据流转、数据链路,了解企业数据现状。
在为数据应用提供数据服务的时候,减少数据平台的重复开发,减少数据重复的存储,从而减少企业成本。
同时,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数据使用模型中心、能力中心,将相关业务领域的数据做汇聚,解决了数据互联互通的诉求,实现数据价值上的一加一大于二。
以阿里巴巴为例,其数据中台系统由多元数据采集和接入、公共数据中心、统一数据服务三个核心板块构成,成功在新零售、金融、物流、营销、旅游、健康、大文娱、社交等阿里商业生态中,实现了业务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为业务前台和云端双向赋能。
阿里巴巴对外开放的数据中台,2018年曾帮助海底捞旗下的云上捞APP的会员猛涨,更智能的是应用能够对每位用户精准画像,记得住每一位用户的口味和喜好,进而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千人千锅"服务。
公开数据显示,截止目前云上捞注册会员已达到4500万人,较之2018年增长50%。
此外,已经享受阿里数据中台服务的还有央视、华硕、大润发等。
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已经从金融支付工具变成了数字生活开放平台,不仅能购买金融服务、电子支付、借款、还信用卡,还新增了外卖、果蔬商超等便民生活板块。
支付宝想做的就一件事,那就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要实现这个目标,靠的就是中小企业向数字化经营的转型。
三、企业如何布局数据中台?
从企业应用的角度而言,如何应用数据中台管理业务数据、挖掘数据价值并非易事。数据化中台对企业来说主要有四个过程:
(一)连接
对内,企业需要把前端与前端、前端和后端供应链、制造系统相互打通。对外,对全业务场景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数据链接进行识别和规划,结合企业特征方向梳理业务数据需求场景。
(二)沉淀核心能力
对分散的业务数据进行统一规划、搜集、存储,建立数据资产目录,为业务数据化管治奠定基础。
每个企业实际的竞争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是以产品制胜,有些是以成本制胜。
但这些核心能力必须要沉淀下来,才能赋能给新业务。
(三)把数据变成资产
根据阿里讲的“数字化运营”,就是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
以前连消费者是谁都不知道,这些数据沉淀的非常少。
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让你做到业务数据化了,但很多企业的数据积累起来之后怎么用?中台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把数据资源利用起来,变成数据资产。
搭建数据中台,生产加工、物流运输、财务管控、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等各业务线形成快速稳健的数据价值加工通道。
(四)让资产发挥价值
数据变成资产之后,需要找到一个场景把它用起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星巴克是靠什么挣钱?附餐。咖啡本身往往是不挣钱的,只是一个流量生意。但它通过场景化的东西,想办法给你推荐附餐。这就是数据资产场景化的过程。
再比如共享单车,本身也不见得会多挣钱,但收集数据以后,可以通过数据服务挣钱。
对于在线下开店的企业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在线下培养一个好的店长是非常难的,但如果你有很多数据,就可以用人工智能来替代店长的很多工作,因为店长不外乎补货和选品。
在未来,数据中台将会是数字化经营的重要依托。
通过数据的沉淀和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数据中台就是基于这个理念而诞生的。
通过数据中台,提升企业的效能,持续提高用户的响应力,实现数据化的运营,更好地支持业务发展和创新。
如今,数据中台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但企业需要以业务需求来推动数字化进程,而不能一知半解就盲目进行,当企业在明确的业务需求驱动下,搭配完善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才能降低转型失败的几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